“風景園林學”是規劃、設計、保護、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。其核心內容是戶外空間營造,根本使命是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。 風景園林與建筑及城市構成圖底關系,相輔相成,是人居學科群支柱性學科之一。本學科涉及的問題廣泛存在于兩個層面:如何有效保護和恢復人類生存所需的戶外自然境域?如何規劃設計人類生活所需的戶外人工境域?為了解決上述問題,本學科需要融合工、理、農、文、管理學等不同門類的知識,交替運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,綜合應用各種科學和藝術手段。因此,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學科的特征。 空間與形態營造理論、景觀生態理論和風景園林學美學理論是風景園林學3大基礎理論。它們分別以建筑學、城鄉規劃學、生態學和美學為內核,廣泛吸收以下學科的理論成果而形成:地理學、林學、地質學、歷史學、社會學、藝術學、公共管理、環境科學與工程、土木工程、水利工程、測繪科學與技術。 風景園林學空間營造理論(Theory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)是關于如何規劃和設計不同尺度戶外環境的理論,是風景園林學的核心基礎理論。又可細分為風景園林學規劃理論和風景園林學設計理論。風景園林學規劃理論包括表述模型、過程模型、評價模型、變化模型、影響模型和決策模型等六個模型;風景園林學設計理論包括如下8個技術環節:確定范圍與目標、數據收集與區域分析、現場踏勘、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分析、完成現狀調研報告、多方案比較、概念設計、項目概算和施工設計。 景觀生態理論(Landscape Ecology)是風景園林學在解決其根本問題——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時的關鍵工具。它是以景觀結構、功能和動態特征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宏觀生態學分支學科,是對人類生態系統進行整體論研究的新興學科。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:景觀格局的形成及與生態學過程的關系;景觀的等級結構、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繹;人類活動與景觀結構、功能的相互關系;景觀異質性(或多樣性)的維持和管理等。 風景園林學美學理論(Landscape Aesthetics)是關于風景園林學價值觀的基礎理論,反映了風景園林學科學與藝術、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特點。它融合中國傳統自然思想、山水美學和現代環境哲學-環境倫理學-環境美學,提供了風景園林學研究和實踐的哲學基礎。 風景園林學橫跨工、農、理、文、管理學,融合科學和藝術、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特征,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樣性。一般而言,風景園林學較多采用如下三種方法: 學科融貫方法:風景園林學的具體規劃設計過程,吸收了“整體論(Holism)”、“開放復雜巨系統論(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)”和“融貫學科(Transdiciplinary Method)”的成果,應用相關科學(自然和社會科學)、技術(構造、材料)和藝術的知識和手段,綜合解決風景園林學規劃、設計、保護、建設和管理中遇到的開放性、復雜性問題。 實驗法:風景園林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實驗,如工程材料與工藝性能、植物抗旱抗寒特性、觀賞植物花期控制、新品種繁育、城市街巷氣流規律、景觀心理規律、園林的醫療作用等。 田野調查法:適用于收集環境建設與維護工作所需要的大量基礎資料,以及對其規律的研究。如場地與環境的基本特征、游人的活動規律、綠地系統的生態作用、民眾的各種要求等。 |